损益表所展现的是经营结果

  从筹集资金开始,到将所筹资金投资于产品或设备,均记录在资产负债表里。而损益表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企业在完成流程后,究竟会收获多少利益,即经营结果。

  商品进价与售出价、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所需人事成本、租房费用、宣传费用、利息、杂费、税金,将上述费用全部扣除,最终所剩金额即是企业收益(利润)。

  营业毛利润乃一切获利之根本

  在损益表上,列在首位的便是“营业毛利润”,它由“总收入-销售成本”而来。可以说,营业毛利润乃一切获利之根本。

  总收入是损益表的基础,数额越高,获利数字自然也会越大。正因为如此,企业才会不遗余力地努力提高营业额。

  营业净利润业的获利

  营业毛利润扣除人工费用、房屋租金、杂项支出、宣传费用等共通费(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又称管销费用)后, 剩下的利润就是“营业净利润”。营业净利润代表公司自主营业务中赚取的利润总额。

  有些企业将人工费用(如生产产品所需人工等)及消耗 (生产时的物料消耗)等成本,列入销售成本中,有些企业则 会将其列入管销费用,两者之间没有明确区别。因此,由于认列费用项目或许会有所不同,因此销售成本与管销费用不能成为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基准。因此,同行业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时,往往以营业净利润(扣除营业成本与管销费用后的利润)为衡量标准。

  证券分析师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比时,主要注重的是营业净利润。因为只有在营业净利润维持下成长的企业,才有可能不断创造附加价值,才值得给予较高的评价。

  因此,企业才会将目光死盯在“增加营业净利润”上,这种思考模式促使部分企业将必须列入损益表中的费用,想方设法列 入“营业净利润”之下的项目一营业外费用及损失或非常损失之中,借以增加营业净利润。

  经常利益——预测下期业绩的重要标准

  在损益表中,有些虽与主营业务毫无关联但在运营中却时常出现的项目,被称之为营业外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费用),如股票投资收入与支付利息等。营业净利润加上或减去营业外损益后,剩余部分便是“经常利益”。

  从原则上说,上市公司具有公开营业收入、营业净利润、经常利益、税前纯益等信息的义务,为证券分析师和投资人预测该企业下期业绩提供参考。但在2006年以前,公开营业净利润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中并未形成一种义务,所以在此之前,经常利益便成为预测企业下期业绩的重要参考标准,在证券分析师和投资人眼中颇受重视。

  不过自2007年开始,当企业经营者向证券分析师公开其极为重视的营业净利润预测数字,在日本形成一种义务后,营业净利润与经常利益同时受到了证券分析师和投资人的高度重视。

  解读税前纯益时,须注意非常损益

  现在介绍一下损益表中的最后一个项目——非常损益,它是指在制作本期财务报表期间突然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与营业外损益并不相同。诸如“售岀具有账外利益性质的股票,因而获得收益”、“因会计制度变更,暂时产生较大损益”等等,在类似情况下出现的损益,统称“非常损益”。非常损益本身无非是一种暂时性损益而已,不会像税前纯益或营业净利润那样对企业价值造成重大影响。

  在损益表中,非常获利(非常利益)及非常损失所列项目通常并不多。在主营业务确实存在获利事实,且会计制度并未更改的情况下,非常损益所列项目一般只有2~3个,最多5个左右。这一点请一定要牢记,因为了解非常损益也是我们了解获利本质不可或缺的一步。

  解读税后纯益时,须对企业所得税等项目多加注意

  自税前纯益中扣除企业所得税、国民所得税、营利事业所得税后,其剩余金额称为“税后纯益”(又称“继续营业单位税后净利”)。

  有一点我需要提醒大家,此处所说的“企业所得税”、“国民所得税”等税金,并不是指企业真正缴纳的全部税金,而只是所有税金中属于本期的那一部分(预缴税款虽然已经支付,但并不属于本期),即企业缴纳的全部税金中,只有一部分被当做是本期支付费用,如此一来,税后纯益的数额便又会随之增加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