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专业的证券分析师,有时受某些条件制约,也很难通过财务报告将获利来源剖析得一清二楚。

  这一理由其实很好理解,在这里我再向大家简单地解释一下。证券分析师同样受到时间限制。企业在公布决算结果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提交财务审计报告(这是因为大多数投资人只以证券公司提供的报告为参考依据)。报告提交后,证券分析师则必须在数小时的短暂时间内,将多达几十页的简明财务报表和相关投资人资料全部阅览完毕,然后在决算结果发表日当晚整理出决算审核报告。就此而论,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根本无法对企业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加以仔细分析。

  另外,证券分析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均由委托分析的企业提供,如果就此提出“此决算结果依据过于薄弱”,则很可能因无法提供客观、有力的证据,从而得罪该企业,使自己处于被动境地。一旦企业将其拉入拒绝往来的黑名单,该企业的决算报告他们将再无从沾手。因此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证券分析师们不得不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

  此外,证券分析师们还必须考虑自家公司立场。绝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均来自证券公司的调查部门,与其同属一家公司但立场截然不同的另一部门,或称投资银行,他们的目标则是争取到更多将来可能需要并购的企业客户。因此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有时机会已经就在眼前,却因“你们公司的部门兄弟——证券分析师此前曾提出过很多不利于我们的报告”,而使即将成功的大型并购案鸡飞蛋打,试想他们又岂能忍受得了(虽然法律已经将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银行区分得十分清楚,但企业经营者不会这样去考虑)。因此,在证券公司内部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分析师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须掌握好一定尺度,尽量避免出现过严评论。

  最后,证券分析师的顾客群以只懂得购买股票的机构投资者为主,因此证券分析师便投其所好,一味地建议顾客购买这只或那只股票,而卖股票之事他们则很少理会。试想,如果他们发布的决算报告分析结果对某企业获利本质产生质疑,而这只股票恰恰又是自己推荐给客户的,那无异于自打耳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财务报表都必须通过仔细阅读、详加审查,才能够洞悉数字背后所隐藏的获利本质。况且,部分证券分析师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企业在会计上所施施尽浑身解数,并被证券分析师们给予良好评价的企业,才会在某一天突然因做假账而被揭发,业绩大幅落后于决算报告预测数字的事实就此大白于天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