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作业是以采购人员为主导的重要的企业作业内容之一,这一过程看似简单,无非就是“到厂商那里把东西买回来”。有人说:挣钱需要各种能力,花钱我还不会啊?可是,事实却是花钱也能花出一堆的毛病。我们来介绍如何査核采购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和采购执行人可能出现的错误、舞弊等情况。

  1、对于拟釆购物料的品种和数量控制的审计

  采购人员的工作就是把各个物料需求部门需要的物料从合适的厂商那里买回来,但是,应该买什么样的物品、每种各买多少,这些数据釆购部门说了不算,而应该由物料需求部门提出来。不仅如此,具体请购多少也 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当前生产的需求量上,还要考虑下一阶段生产计划的内容、产成品交货期的急缓状态以及企业安全库存要求等。

  为了对拟采购物料的品种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企业一般都通过“设定安全库存”、“请购需要核准”等控制方式来对请购作业进行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对其的审计,重点就是确认“所有请购是否均经核准后才转到采购员手中”和“所有关键性物料是否均在安全库存以上”等。

  2、对于订购单价控制的审计

  在采购作业中,当需要采购物料的品种和数量确定后,采购人员向厂商下达订单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各项拟采购物料的单价。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对采购人员进行合理监督,同一物料,有多家可选择的合格厂商时,要选择单价较低、交货期较好的厂商下达订购单等。

  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订购单价控制的审计,就是要审核已经完成的订购单,其交易单价是否符合企业关于单价控制的规定,为了直观地理解这项审计工作的审计方法。

  3、对于拟釆购物料的总金额控制的审计

  按原物料管理的一般要求,企业对任何一类物品的采购都应该把握适当的量,这是因为如果每次的采购量太少,可能会因为采购量过低,没有达到厂商要求的最低送货量,厂商拒绝送货;而且一次的采购量太低,也会增加采购人员的订购工作量和与厂商对账的工作量等。所以,每次订购太少的物品会影响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

  但是,是否一次采购大量的某种原物料就合算呢?事实上,一次采购过多的某种原物料也不可取,因为一次性采购过多的某种原物料,增加了库房存放、管理原材料的成本,同时又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而且,对于那些不是流水线性质的、每个产品都具有独立特点的产成品对应的原物料,如果产成品发生外观、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时,过多采购和大量库存其原物料,容易出现原物料呆滞的情况。

  所以,企业一般都会通过“订购单达到一定金额时,需要特别核准”等“授权批准”的内部控制方式来控制采购作业。

  4、对订购单交期控制的审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源源不断地供应原物料,才能实现企业生产活动持续、有序地进行。所以,采购人员在向厂商订货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原物料的安全库存和交货前置期,要在尚有部分库存前就下订 单,下订单前还要考虑塬物料到达本企业的运输、检验时间,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生产不“断粮”。所以,是否按期采购回来生产需要的原物料,也是内部控制体系要控制的重要内容。

  企业一般会采用“交期达成率指标”来考核采购人员的工作状态。所谓交期达成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企业已经订购的物料中,拟定“交期达成率=交期内实际已经交货的批数应交货总批数”,这一比率越高,表明厂商交货越及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