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分析就类似于数据发掘,在纷繁复杂的报表数据中搜寻公司的内涵价值信息。

  财务报表分析关注的是财务报表中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分析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搜寻公司的内涵价值,并试图发现错误定价的证券。传统的基本分析认为:公司内涵价值包含于会计信息之中,股票价格往往围绕其内涵价值波动。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搜寻公司的内涵价值,并以此作为一个标杆,以判断股价的高估或低估。股价最终是要回归于内涵价值的,因此根据股价同内涵价值的对比而设计的投资策略是可以获得异常回报的。

  但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为什么证券的价格与其价值还会发生偏离?塬因可能在于以下儿点: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某些信息在价格中的反应,例如内幕信息,而财务报表分析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也属于内幕信息。

  •已反映在价格中的某些信息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些小道消息,或者是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精心粉饰“欺骗”了市场。

  •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市场上某些投资者的买卖决策并非建立在对相关信息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上,他们的决策往往是随机做出的。他们的随机买卖决策同样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从而造成错误定价。

  •证券价格对信息的充分反应往往有一段时间差,那么就可能存在暂时性的定价错误。

  •市场价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塬则,正如行为金融学所指出的,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往往会“系统性”地犯错,而市场价格也将无偏地反映出这种系统性的错误。

  研究证据表明,即使在证券市场最为有效的美国,也存在系统性的错误定价现象,而且定价错误的程度足以补偿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为了发现这些不当定价证券所支付的信息收集、分析等交易成本。

  由此可见,股价并非完全等同于公司内涵价值,证券市场上的确存在错误定价现象。事实上,正是努力寻找错误定价证券的财务报表分析者促使了证券市场的有效。试想一下,在一个不存在证券定价错位的完全有效市场,有谁会愿意花费成本去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人们只需简单地以市场价格作为交易指示器,价涨则买,价跌则抛。最终的结果将导致价格完全失去信息含量,市场失效。打破这种“死循环”的关键在于必须有一群质疑市场有效性的人,他们坚信自己能挖掘出未充分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发现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利,因此他们有花费成本去获取和分析信息来战胜市场的动力。

  有效市场并不要求每一个投资者均认为市场是有效的,相反,可能有许多人认为市场是无效的,这可能是因为:单个投资者往往只关注到了价格所反映的信息中的某一部分,他们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估价时就会同市场价格发生偏离,这会使他们误以为市场定价发生了错误o 例如个人认为每股盈利可能高于上年10%, 而市场预期为20%,那么当实际盈余高于上年15%,市场可能将其解释为坏消息,并作出股价下跌的反应,而对个人而言则是好消息,他所观察到的股价变动就是“无效”的。

  而证券分析师便是这样一群人,职业利益所在促使他们强烈反对市场的有效性。现代证券市场的大理财家巴菲特和索罗斯都不相信有效市场理论,从世界九大投资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来看,他们也都不大相信有效市场理论。巴菲特就曾说过:劝人们相信股价反映了公司的一切信息,等于叫人打牌时不看牌就出牌一样荒谬。正是由于证券分析师对市场有效性的不屑,所以他们有动力去获取并分析信息以期战胜市场,获得超额回报率。这样的行为有时候显得极为成功,这将诱使更多的人加入同市场“作战”的行列。这些基于“反市场”的行为却恰恰不断地将各种信息反映到价格中,推动了市场的有效性,减少了市场上的不当定价证券,使市场价格进一步回归于其内涵价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