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列示了一些典型的市场异常现象:

  1、公布后漂移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信息一旦公布,其信息内涵应当立即为证券市场所消化并反映在证券价格中,信息公布之后,不应当有进一步的市场反应。而经验证据表明,股价对信息的反应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进行的,而非“立即”反应。实际上在鲍尔和布朗1968年的开创性研究中就清楚地显示出了公布后漂移的现象。伯纳德和托马斯(1989)也探讨了这一问题,他们对1974—1986年间的大量公司样本进行了考察,发现如果在盈利公告日买入利好公司股票并卖出利空公司股票,并持有60天,则在扣除交易成本前可以获得年均18%的回报,远远超过市场回报,而且风险、交易成本等因素均无法解释这一异常回报。伯纳德和托马斯的研究成果显示出市场并非想象中那样“聪明”,是对市场有效性的重大挑战。

  2、Brilloff效应

  Brilloff教授定期公开批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而随后这些公司的股价往往会大幅下挫。由于Brilloff的批评都是基于公开可获得的信息的,这表明批评公开前的股价似乎没有完全反映可公开获得的信息。

  3、价值线公司效应

  价值线投资服务公司的投资回报一直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证券市场并非那么有效。

  4、规模效应

  小规模公司的市场表现往往好于大市,即使是考虑风险回报后仍是如此。据此投资者投资一个小规模公司的组合是一个合理的投资战略。

  5、市盈率

  低市盈率的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往往好于大市,即使是考虑那些受到Brilloff教授批评的公司股价在批评文章发表的当天平均下跌了8%。一个显着的例子是思科(Cisco)公司的并购案。2000年10月23日,素有美国会计界“学术良心”之称的Abraham Brilloff教授在Bamm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权益结合与欺骗愚弄”(Pooling and Fooling)—文,揭露了思科公司利用权益结合法夸大利润的伎俩。Brilloff指出,思科公司仅在2000会计年度就收购了12家公司并为此付出了160亿美元的代价,但通过采用权益结合法,思科公司在资本账户上只反映了1.33亿的投资成本。根据Brilloff教授的测算,如果采用购买法而不是权益结合法,思科公司2000会计年度的报吿利润将减少25亿美元,由21亿美元盈利变成亏损4亿美元(Brill血,2000)。Brilloff教授对思科公司的批评,导致思科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正因为如此,Brilloff教授经常成为上市公司的被告,但对他的指控从未获得成功。风险回报后仍是如此。据此投资者投资一个低市盈率公司的组合是一个合理的投资战略。

  6、面值市价比

  Fama和French(1992)发现面值市价比率越高,月回报就越高。这表明应投资于高面值市价比的公司。

  7、市场反应过度的反向策略

  Debondt和Thaler(1985)发现,如果按照前5年的股价表现对股票进行排列,那么,在随后的叁年中,前5年表现最差公司组合反而超过了前5年表现最好的公司组合。这意味着市场存在过度反应,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最近市场表现不佳的公司,出售最近市场表现出色的公司来获利。

  上述市场异常现象对财务报表分析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对上述市场异常的解释同财务报表分析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有密切联系。比如,规模效应可能是由于跟踪大公司的分析人员比跟踪小公司的分析人员多得多,因此,并非所有有关小公司的公开消息立即反应在股票价格中,这就为通过及时分析信息以获取异常回报留下了空间,而且分析这些较不受关注的公司需要更多的成本,因此,小公司组合的超额回报也是一种补偿;Bartov、Radhakrishnan和Krinsky (2000)发现拥有大机构投资者的股票,其公布后漂移现象比较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大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在解释Brillo效应时,Foster(1979)认为Brilloff所拥有的丰富会计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非公开信息,因此并不违背市场有效性(半强式);价值线公司是根据“盈利动力”(Earning Momentum,即季度盈利变化趋势)和“盈利惊奇(Earning Surprise,即实际盈利和预期盈利的差别)对公司进行排名的。这样的方法属于技术分析还是基本分析仍值得讨论,但它至少证明采用优越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可以战胜市场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