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预期未能收回的贷款金额,金融机构及其他出借人必须不断加以估计。本质上,这方面的计提费用主要作为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金。岀借人在利润表中记录费用(称为贷款损失准备金或贷款损失费用),作为对贷款总额的抵消再在资产负债表中减记应收贷款(称为贷款损失备抵费用或贷款损失准备金)。

  理想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金总额应足以抵消银行认为根据报表截止日情况目前或将来可能出现违约的贷款额。每年根据所得提取的增加的准备金应足以使准备金维持在某个恰当水平。如果管理层未能就贷款损失计提足够的准备金,那么公司盈利就会被夸大。当然,一旦出现不良贷款,那么夸大了的盈利最终会给公司带来麻烦,毕竟因为准备金计提不足公司得注销坏账。

  始于2007年的全球信贷危机就是这样爆发的。根据风险指标集团在2007年中期的研究报告,1990~2006年,美国主要商业银行一直在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比例,结果夸大了利润。不过,带来的麻烦是准备金不足和信贷质量的恶化。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下跌至1.21%的历史低位,而20世纪90年代初该比例为2.50%左右。显然,银行的判断较为乐观,即贷款几乎不会成为坏账,而这根本不现实。事实上,这很可能为银行不断虚增利润提供方便。2006年美国银行业这一微不足道的准备金水平不仅虚増了盈利,使银行面临信贷危机的风险,事实上也推动了危机本身的爆发。

  如果公司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下降,投资者应当引起警惕。随着21世纪头十年后期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许多出借人因没有为贷款损失计提充足的准备金,只好对投资者隐瞒其损失。就借款给风险最大客户的贷款市场而言,即所谓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险尤其巨大。当时,次贷的借人方总能借到大量贷款,虽然他们的信用记录不佳,没有收入证明,而且负有大量债务。因大量信用不佳的借款人无法还贷,次级贷款市场最终岀现了崩溃。

  如果出借人开始发现借款人违约和拖欠情况增加,就必须相应提高备抵准备金的计提。不过,这些公司迟迟不愿对准备金增加计提费用(甚至维持同一水平),因为这样会使报告的盈利下降,尤其当市场处于牛市、显得充满活力之时。

  2006年年底,新世纪金融公司不顾合理与否,在面临较高违约率的情形下不仅减少了贷款损失准备金,而且増加了非计提贷款的发放量。在截至2006年9月的那个季度,新世纪金融公司令人震惊地将公司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从2.1亿美元(坏账比率为29.5%)降低到1.91亿美元(坏账比率为23.4%)。公司管理层大概了解这一做法并不合适,因为该公司在发布盈利报告时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报告有意模糊化,以使准备金好像实际上有所增加。事实上,如果公司将贷款损失准备金占未计提贷款的比例保持上一季度的水平,那么2006年9月所报告的盈利将减少 高达58%,即从每股1.12美元减少到每股0.47美元。

  投资者如果对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加以监测,就可清晰获得有关该公司即将破产的警告信号。早在2007年2月初,即公司预定发布第四季度业绩报告的前一天,该公司宣布对2006年前三个季度的盈利进行重 述。随后,公司股票价格直线下跌,两个月后新世纪金融公司即申请破产。接着是法律诉讼,而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指控该公司高层管理者进行证券欺诈,误导投资者,隐瞒公司经营即将崩溃的事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