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7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体制走向衰亡时的景况。
以美国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为前提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体制,70年代随着“尼克松冲击”的到来而告终。美元逃脱了黄金的束缚,并在随之而来的自由汇率制度下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规范汇率的基准已经不复存在,汇率完全置身于市场,人们期待国际收支也能得以调整,于是各国货币开始了自由汇率制。
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由于美国的巧妙运作,浮动汇率制的矛盾没有暴发。由于石油,美元在汇率市场被高估。因此美国通过向产油国输出武器和成套设备等手段平衡自己与产油国间的贸易赤字。这是美国成功地建立起来的循环体系(但是,对中南美国家过度的贷款,不久便转换成为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
不过,这些仅仅都是70年代那个过渡期中的插曲而已。
进入80年代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循环的“贷出方”,将目光定格在日本并将其放大为特写画面。并且,日美两国的金融关系,由于一开始便奇妙地与两国意图相符,也就非常无奈地逐渐钻进了死胡同。
尽管美元汇率在“尼克松冲击”后一时间跌至1美元比250日元,但由于上面所说的美国的与石油危机交织的特殊立场,其后数年间美元对日元的汇价稳定在1美元比280-300日元的水平上。
1977年初的1美元对290日元的汇率到第二年秋天竟暴跌到1美元对170日元。卡特政府震惊了,转而开始保护美元,但他们却迎来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和与之相伴的超级通货膨胀。
1979年夏,保罗•沃尔克(Paul A. 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了严格的紧缩银根政策,于是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
里根政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里根政府是冷眼注视着卡特政府时代的美元汇率暴跌而诞生的。新政府起步于1981年,当时美元对日元汇率的基调为1美元比200日元,美元略显疲软,美国贸易收支的赤字幅度也不过是200亿美元的程度。
可是,高歌“小政府”与“市场万能”、信奉“供给经济学”的里根新政府,在短期内向国民兑现了其曾作出过的大幅度减税的承诺,于是1983〜1984年间,美国经济开始明显好转。而另一方面,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却日益扩大。减税措施刺激起的消费的扩大带来了进口的增加,却并没有达到由经济繁荣而自然地增加税收的目的,曾向国民作出过的另一承诺——通过“小政府”减轻财政负担也未能尽如人意。“通过减税实现增税目的的做法,无异于伏都教的咒语。”——这是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布什严厉指责里根政府的话,也是里根政府的痛处。
然而,美元汇率在美国经常收支赤字扩大的同时竟开始反弹,1984年,美元飙升到了1美元对250日元以上。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才是问题的所在。
Copyright © 2017.安徽合肥财税公司一站式代办注册公司代账、工商变更注销、资质办理、知识产权、税务财务等企业财税服务 All rights reservedAll 皖ICP备1402131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