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服务难舍难分,产品即服务

  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难以划分,而更多的产品会变为服务。这是因为商家总是希望能更长时间地与客户发生关系,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首先,互联网产品本身提供的就是在线的、持久化的服务(以手机APP为例,断网下可用的、纯工具性的寥寥无几),即产品是壳、服务是核。其次,传统软件产品在向互联网产品看齐,采用订阅模式来代替原有的永久license,这样可以:① 长期收取服务费用。②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发现新商机,生态化发展。Adobe、用友、金蝶等均如此发展。再次,即使是硬件产品,也在逐渐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①向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②向后增加增值服务,让硬件仅成为服务的入口和载体。戴尔、华为、浪潮、视源股份等均如此发展。

  从产品向服务演进的基础是万物互联:基于物流的实物不再是最节能、便捷的价值传递方式,基于网络的服务取而代之。

  场景是跨越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鸿沟的桥梁

  乙方的技术和甲方的场景也确实存在脱节。以人工智能为例,新算法层出不穷,各技术企业走向“军备竞赛”,而甲方大量的、即使用正则表达式都能明显提效的问题仍在手动处理,生产力落后。技术企业可通过原始而朴素的驻厂等 方式,深入了解甲方不同角色的工作场景及痛点,利用简单、移植性强的算法,在特定领域或特定环节不排斥传统的规则,将多个甲方的类似需求合并同类项,绑定云和/或端,做成体验良好的产品,弥补甲乙方的巨大鸿沟,推动技术的场景化落地。

  让实施者(乙方)制定标准,有助于专业化

  传统的外包型服务,乙方总是以项目制一对一地服务甲方,缺乏统一标准和流程,知识、工具等复用率低。即使在同一个乙方的多个项目间都存在大量的重复造轮子的情况,更不用说在全社会的多个乙方之间。如此,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被 标准不统一、重复劳动多而拖累。外包服务中,即使最终目标相同,甲方提出的要求也“五花八门”,而乙方则严重依赖于个人能力,因此没法绝对标准化。互联网扩大了乙方的服务半径,使得一个乙方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服务的客户远远多于传统的外包,经验不断复用,工具不断优化,资源被统一调度,成本大幅降低。在这个过程中,乙方的专业化程度逐渐达到甲方无法企及的高度。

  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除了时间上为持续交付之外,变得与产品不再有本质上的差异。

  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网络

  在传统生产中,往往制定“严丝合缝”的生产计划。因可变动的参数太多,这种计划不可能永远有效,而时间跨度越大,精确度越低。在新的生产方式中,各种数据动态地反馈到系统之中,每个环节即时调整,管理和生产由机械论走向控制论。每个企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社会的分工变成即时的、动态的、灵活的、弹性的。由此,由下而上的自组织网络形成。

  经极复杂流程才能拼全的数据等于没有数据

  甲方的数据打通、应用融合,是甲乙方共同的痛点。目前,在诸多领域尚未有统一标准,但未来这一趋势将会改变(或称为“不得不变”),因为若不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乙方的服务半径不可能迅速变大,而甲方的落地也始终成为痛点。

  当网络节点足够多时,这种自组织网络便表现出更强的容错性、自恢复性、活性和创新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