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县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是要从经济决策、经济管理、政策执行、自我约束四个方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其经济职责的情况;二是通过审计,掌握市、县经济领域的典型问题,为上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信息。

  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抓住审前、审中、审结三个环节。

  只有在审计前,全面扎实地掌握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财政收支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相关信息,并从相关性原则出发,通过分析性复核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才能编制出“有的放矢”的审计方案。

  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时,可以选择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情况、地方可用财力状况、政府扶持企业政策效应、教育负债情况等专题进行审计专项调査。

  在审计终结环节上,审计人员必须运用职业判断力,对审计实施阶段获取的大量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公正准确的审计结论。

  对县市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找准其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发展中心工作,来确定审计重点。

  执行国家大政方针、落实上级党务和政府的工作部署。执行各项法规政策的具体情况可以真实地体现市、县长驾驭经济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通过审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等文件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从财政、税收、土地以及投资政策等方面,重点审计政府执行财经法规的情况。

  还应关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情况。财政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情况如何,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态建设问题,审计重点应当放在财政资金在现阶段生态补偿机制是否建立和完善、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到位、财政补助资金的收入力度和方向是否逐步加大、资金效益是否良好。

  就财政资金的绩效情况。审计过程中应关注重要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发展、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