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表面上是以“协调国际政策”为由在美国与日本、前联邦德国之间进行利率调整的。

  美、日、德三国同时下调利率。这种下调官方利率的做法,在美国是为了减轻与自己有紧密关系的中南美巨额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同时也有益于解决美国自身经济不景气的一面。无论怎样说,釆取上述措施都是出自美国一方的利益。

  对美国而言,为了减少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的双重赤字,输入海外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外净债务的累积和美元贬值的情况下,日本等的对美资本投资定将伴随风险。在这种条件下,国内外利率差的缩小等也就会令人始料不及。于是,在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主持下,实施了将美国利率 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上的三国协调降息。

  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兰德尔•亨尼格(Randall Hen- nivg)说,1986年2月,围绕金融政策在美联储中曾发生过一场“宫廷政变”。里根政府新任命的两位地方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了给萎靡不振的地方经济找到启动杠杆的支点而强烈主张下调官方利率。对此美联储主席沃尔克表示反 对,他认为下调官方利率也许会引发美元进一步的贬值。但美联储不顾沃尔克主席的反对,仍然通过了下调利率的决议。沃尔克顶着辞职的压力坚持己见,最终双方达成妥协,下调利率推迟一天实施,并请沃尔克利用这一天时间同日本、联邦德国协商调整利率。沃尔克立即提请德意志联邦银行和日本银行下调官方利率,美联储终于得以实施下调利率案。

  严格维护与美国间的利率差的协调,忠实满足下调利率的“国际”要求的,莫过于日本。日本官方利率如同美国利率下调的影子,紧接着就降了下来。进入1987年以后,美国的利率下降到了2.5%的超低水平。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国际政策协调”,那之后成为首脑会议的课题,其目的无非是防止“美元的悲惨暴跌”,给资金流入发放补贴。

  美国所吸收的外资中,资金供给方是日本和联邦德国 (主要是日本),而希望引进资金的是美国。

  如上所述,19世纪末的美国,为引进大量的英国资本而制定了高于英国国内水平的利率。为使国际间的资金流动得以成立,通常采取的做法是,资金输入方采取相应措施以根据资金输出方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可是百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却出现了必须优先考虑资金输入方美国的降息要求的现象?这样一来,日本、联邦德国两国除去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别无出路。

  在日本,实施下调利率的政策需要理由。首先,可说是美国方面敦促日本协调政策。其次,恐怕应该说,“广场协议”带来的急速的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造成了很大麻烦,下调利率是对策之一。不过,若说这是国内经济对策与美国敦促的巧合,未免在时间上显得太长了。从日本实际经济状况看,日元升值给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仅发生在1986年。

  198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很快便恢复到了“广场协议”以前的5% ,根本不应该成为一直实施到1989年5月的2. 5%的超低利率政策的理由。

  续集《协调降息(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