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对各家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事后审计的基础上,开展了跟踪审计等事中审计方式。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信贷资金跟踪审计

  1、信贷资金的归集、管理情况审计

  检查信贷资金的来源是否得到落实,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达管理单位,是否存在截留挪用资金情况;检查是否实行了严格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专项信贷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检查信贷资金的管理是否规范有效,关注信贷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关注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效率。

  2、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

  检查信贷资金账簿和凭证等财务基础资料的设置情况,特别是要关注资金使用的记录是否完备;检查资金是否按照信贷计划的安排支出,关注信贷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信贷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关注信贷资金投向是否符合有关信贷及产业、环保、投资等宏观政策要求;检查信贷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关注是否存在挤占、截留、挪用、滞留、贪污、私分等违法违规问题。

  3、信贷资金的效益情况审计

  检查信贷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是否收到预期效果;检查信贷资源配置是否公平,信贷结构是否得到优化,能否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 金融政策跟踪审计

  1、金融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制定情况审计

  检查信贷、投资政策配套措施出台的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现实情况要求;检查信贷、投资政策配套措施的可行性,关注配套措施是否真实、可操作;检查信贷、投资配套措施的制定过程,关注其是否经过严格论证,并符合政策配套措施出台的程序;检查信贷、投资配套措施的下发情况,关注配套措施是否为商业银行基层工作人员所熟悉。

  2、金融政策及其配套措施执行情况审计

  检查相关政策执行的进度、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等;检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关注商业银行对政策的执行是否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促进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

  3、金融政策执行的绩效审计

  检查融资项目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和可行,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从内部管理的效率和经济性以及外化的效果和经济性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执行政策职责履行的情况进行评价;关注金融政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价格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审计机关应采取“边审计、边反馈、边促进整改”等具体措施,将跟踪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商业银行和主管部门进行反馈,以引起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推动审计整改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