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计算机技术取得惊人发展,同时,由于实行手续费自由化,证券业的竞争激化,各种新商品相继问扯,证券公司吸收了大量资金。具有代表性的商品是短期金融资产投资信托基金(MMF),它的出现,彻底瓦解了限制性利率体制。MMF是公开证券投资信托基金之一,这些基金的信托资金主要运用于迅速增长的CD、CP.BA、TB等短期证券投资。每天通过计算机计算利息收入、资本收益和扣除运用经费的利息,再记复利运用。可以说,这完全是计算机技术创造出来的新型金融商品。

  以前,短期资本市场的交易单位很大。通过利用MMF,一般人也可以购买短期证券运用储蓄,短期证券的最低投资单位是1万美元。只有企业、集团投资者和资产家才能投资。然而,通过MMF,一般人也可以运用小额资金。其利息比存款高得多。MMF主要是运用没有风险的政府短期证券,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单纯因为利息高,更重要的是很安全。在70年代后期,MMF的运用收益年利高达15%以上。如果提出要求,第二天就可以解约。当时,银行存款利率只有5%。

  在这个时期,这种账户具有综合性机能,除了利用MMF投资以外,还可以开支票,与VISA、MASTER等信用长公司结算,利用消费者信用,接受证券投资咨询等。CMA账户还附带非常周到的服务,每天向顾客通报资产金额。在70年代末,MMF和CMA经营的资金只有100亿美元.而1982年膨胀到2400亿美元。

  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银行必然在竞争中败北甚至灭亡。因此,1982年,美国政府终于批准银行经营利息与市场连动存款(MMDA)和自由利息活期存款等。这样,美国一举实行了银行利率自由化。

  有关禁止从事跨州业务的规定也名存实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跨州流动,工厂和分支机构网络也 打破了州界。顾客希望在跨州流动时保持塬有的银行账户, 银行为了适应顾客的要求,必须跨州建立分行网络。

  任何法律都有可以绕过去的余地。美国银行法规定,可以在几个州开展贷款和非银行金融业务。另外,既提供存款也提供贷款服务的银行,到其他州建立分行时,只要取得当地州政府批准就可以成立,从80年代开始,对银行成立控股公司的限制逐步放宽,在同一地区,如果几个州相互许可银行参与,就可以在这些州建立银行子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国民银行和第一银行等通过收购弱小银行,在全国建立r分行网络,在很短时间内发展成超级跨州银行,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都不亚于以纽约和芝加哥等大城市为据点的中心银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