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美国的高利率,并使之成为对美投资的诱因的呢?
应该看到的是上面曾提及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为抑制超级通货膨胀所采取的强硬措施。
不过关于这一点,下面的假设也存在成立的可能——如此高的利率是美国以吸引日本资金为最大目的而故意出台的。80年代前后,许多专家学者已经预见到随着里根政府的上台,美国财政赤字会有所扩大,而期待日本填补赤字、积极发挥支撑美元作用的看法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至少,美国在这前后对于非居住者(外国投资家)持有美国证券釆取的减税的优惠政策,就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已经完善了对外国资金的依赖体制。
如果再进一步客观地观察其背后的现象的话,最终势必会看到日、美、德(前联邦德国)三极政治力学问题。
1979年1月,欧洲货币体系成立,联邦德国将自己的经济命运与欧洲共同体而不是美国,联系到一起。这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70年代末,美元发生动荡时,美国发行了以联邦德国马克结算的“卡特债券"。虽然联邦德国承购了债券,但并不能说明它当时感到了支撑美元的必要性,而是欧洲货币体系自身为了避免美元动荡所产生的危害,由欧洲共同体国家共同采取的措施。在这当中联邦德国马克发挥了核心作用。
美国80年代初的高利率政策,使得支撑美国经济的角色由联邦德国转成了日本。这一点在当时引起了罗伯特• 吉尔平的注意。
日本1985年一年的对外投资额为818亿美元,其中535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特别是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吉尔平教授从《纽约时报》传递的信息中引用这一数字作了如下论述:
“里根政府为了使与经济和国防有关的政策都能取得成功,利用了来自日本的资金。相比之下,1979年的卡特政府在对联邦德国的关系中甚至没有考虑经济政策。由于联邦德国对支撑美元釆取了不合作态度,美国不得不实施了金融紧缩政策。美联储减少了货币供给量,直接导致卡特政府时的经济倒退,也助成了里根政府的诞生。由于外来压力而改变了国内经济政策,这在战后美国历史上还是首次。这种政策变化意味着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美国今后必须依靠日本的资金。”
那么对于日本经济来说,这一时期的巨额对美投资又意味着什么呢?为此,吉尔平教授在他的同一本著作中援 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日本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因此开始面临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在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
吉尔平教授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也许会这样说”的见解之后,比较肯定地提出,巨额经常收支的顺差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命运,而是日本的自民党政府没有将过剩的储蓄用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结果。然后吉尔平教授继续作如下论述:
“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剩余资本的‘殖民地’。日本终于在根据里根经济政策进行试验的美国为自己的剩余资本找到了出路。于是新的日本‘共荣圈’的地域跨越了太平洋,吸收进了里根的美国。”
Copyright © 2017.安徽合肥财税公司一站式代办注册公司代账、工商变更注销、资质办理、知识产权、税务财务等企业财税服务 All rights reservedAll 皖ICP备1402131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