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家吉尔平教授描述了日美两国间的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但在上面提到的论述中他还没有论及日美 两国间的货币问题,围绕汇率变化的力学关系也未在他的视野当中。事实上日美两国相互依存的经济所孕育的最大矛盾,在80年代的前半期尚未暴露出来。

  对于把对苏冷战的胜利放在首位的里根政府,最大的精神支柱莫过于军费的增加,而在财政上因此留下的窟窿都指望日本资金回填。第一任里根内阁时,总统的政治向心力是非常强大的,那时他希望日本成为美国对苏冷战的“忠实盟友”。当时的日本甚至有人期待政治家能利用美国。中曾根康弘首相曾说:“希望美国把日本全部国土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对外他吹嘘和里根总统是互称“罗、康”的亲密朋友,在内心也是把自己当成美国总统对苏冷战的 盟友。

  以冷战格局为背景放眼看去,日本经济简直是西方经济的希望。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评价说,日本的现状是资本主义经济取得成功的典型,是非常宝贵的。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关于日美经济融合的“美利坚债”(Amerippon,译注18)之说,被理解成为美国提示了有利的思路。

  这样看来,是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

  当然,对日美两国国民而言,两国的经济是各自不同的现实。呈现在美国人民面前的是经过减税和消费的剌激、自1982年开始进入时间较长的增长期的美国经济。只是里根政府自然不会进一步说明,这一成果靠的是从日本借钱以维持美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取得的。

  另一方面,惹人注目的大债权国日本及其投资家们,认定美国国债是安全的、有利可图的投资热点,甚至不求甚解地蜂拥而至。

  不过,吉尔平教授断定,一旦日本流向美国的资金断流,美国必然要大规模地压缩经常收支的赤字。就是说一旦里根的经济政策中途受挫,美国国民只能大幅度地减少消费。另外,从军事上看,冷战末期的形势必然会发生许多变化。

  所幸的是,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照常发展,来自日本的资金补充源源不断。1984年美国经济进一步增长,里根讴歌着“美国的黎明”顺理成章地赢得了连任总统的选举。

  80年代的前半期,自70年代以来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日本突然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却由于不断累积 的经常收支的赤字而沦为债务国。这一时期有5年时间,应该是战后国际经济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5年。只要依循上一章所说的历史观来看,这5年便不容置疑地成为“核心债权国改朝换代”的时期。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一重要历史 变迁竟然进展得无比顺利,或许是因为,日本是美国对苏冷战中的“盟友”。日本保证了美国人丰厚的消费生活之后,冷战结束了,这时日本才掉头去认识“经济威胁”。毫无疑问,80年代前半期,日美两国是陶醉于一个奇妙的共同幻想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