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贸易收支出现不均衡时,应该通过外汇汇率的自由变动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调整。

  为什么日元大幅度升值并没有明显地推动美国的出口,同时日本对美国的出口竟毫无下降趋势?对于这个看上去不够合理的现象,经分析,我要说明的是,这可以说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课题。对此,美国国内也是有过形形色色的议论的。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尝试之一,是1987年“卢浮宫协议”后,美元的急剧贬值告一段落时,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尔古曼等人展开的“贸易当中的过程效应”假定说的研究。

  “Hysteresis”常被翻译为“过程效应”。它原本是物理学用语,特指障碍被消除后,其对象仍无法恢复以往平衡状态的现象。

  80年代前半期,在美元坚挺的情况下,美国从日本的进口急剧增加,成为美国贸易收支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克尔古曼假设理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日元增值仍不能使 美国减少贸易收支赤字,具体说就是消费者已十分适应了以往美元坚挺时期非常廉价的日本商品,并不打算与之告别,同时赢得了过高利润的日本对美出口企业把美国消费者的如此心理当做“缓冲装置”,并不准备采取撤离美国市场的合理行动。他们仗着在美国市场积蓄的实力,决计继续闯市场拼体力,维持销售,等等。

  进入90年代,克尔古曼与威廉•科林等人合作,在他的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汇率与国际收支调整的所谓“马萨诸 塞道路模式”o

  MA模式认为,汇率调整收到效果需要时间。他们甚至非常具体地估算出了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年。

  MA模式虽然在理论上还很粗糙,但由于它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所以往往可对政策当局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当克尔古曼主张“美国若要收复已经失去的市场,仅使美元恢复到本来的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段定值过低(即过度的美元贬值)的时间予以填补”,想必是下决心设想出了利用美元贬值的出口攻势战略。这一设想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事实上是想继续自由自在地操纵世界货币美元。美国手里的这张“日元坚挺牌”传到了不久后诞生的克林顿政府手里,并为左右日本发挥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