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资产负债表很不完善,但它确实进行了一部分估价工作,并反映了一部分价值。剩余收益模型充分利用了财务报表已完成的估价工作。在剩余收益模型下,公司的未来收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正常的收益(也就是账面价值x权益资本成本率)和剩余收益(综合收益-正常收益),而正常收益的总现值其实就是期初权益的账面价值,需要我们计算的只是剩余收益的总现值。

  因此,采用剩余收益模型时不确定性较大的终值估计值往往只占总价值的很小一部分,这使得分析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开价值评估中最困难的终值估计问题。但是,财务报表已完成的估值工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是否“无偏差”。在极端的情况下,财务报表账面价值完全“无偏差”,那么预测期以后的异常收益将为0,公司的权益价值将完全等同于其账面价值。

  当然,现实中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无偏差”,其偏差程度甚至可能很大。比如高科技公司往往大量投资于研发活动,而现行会计规则拒绝将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使得这些公司的净资产严重低估,那么这类公司未来的异常收益肯定是正的,而且占公司价值的很大部分。更为复杂的是,管理当局出于各种动机的报表粉饰行为,可 能会使财务报表的偏差程度进一步加剧。

  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在利用剩余收益模型的过程中应当通过会计分析等步骤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财务报表账面价值能够尽可能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财务报表进行价值评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