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论者分析指出,目前常用的偿债能力指标存在缺陷,应予改正。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不过,换个角度看,可以认为问题不在指标本身,而在于使用者如何看待这个指标。所谓“改正”云云,不过是使用者在看到这些指标时,要进一步想一想,这个指标究竟“一定”或“不一定”意味着什么。

  大致说来,指标是死的,企业是活的;数字是静止的,经营则是动态的。所以,要在静与动的辩证关系中把握偿债指标。在分析偿债能力时,不仅要用清算假设,也要用持续经营假设;要看现在之时点,也要看未来之时点;要看形式、看数字,更要重实质、重意义。

短期偿债能力

  具体而言,分析短期偿债能力(常用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指标时,要清楚以下问题。

  (1)分子分母计价基础不一样。分母(负债)主要按到期终值计算,而分子(资产)则计价方法多样。

  (2)未来现金流量未考虑。分子分母均来自资产负债表的时点值。

  (3)资产的质量本身有区别。资产好坏,在数量上无法分辨,实际上不同资产偿债能力不同(如果将长期积压物资、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偿债的保证,就会高估偿债能力)。

  (4)预收账款的特殊性未考虑:预收账款是企业预先向客户收取的销货款,尽管属于流动负债,但企业并不需要以现金形式偿还,只需在未来某一时点用存货偿付。因此,预收账款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与其他负债不同。某种意义上,预收多是件好事,是企业贸易融资能力和相对下游的优势地位(谈判、议价和质量、信誉等)的体现。

  (5)表外融资能力和或有负债情况未反映。企业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可立即变现的长期资产、良好的长期筹资环境、金额较大的或有负债和担保等表外事项都没有在偿债能力指标中反映出来,而这些方面对于企业实际偿债能力可能有重大影响。

  另外,还应注意速动资产范围界定不一,影响可比性;人为操纵——瞬间增加资产和减少负债以影响特定时点的偿债指标,影响可靠性。

  论者提出,对存货要分别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计价,观察资产实际充盈状况和偿债水平;对应收账款要按账龄分级折算变现能力;要将预收账款作为存货的减项而不是作为负债;要结合表外项目(授信、担保、质量、合同等)具体判断。这些都是好主意,但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比如说,存货价值问题,且不说重置或现行成本是否可靠,即便有,还应考虑债务届期时存货变现价值、变现时间与费用等;应收账款按账龄分级也不尽准确,必须个别认定才较稳妥,但个别认定又涉及账款发生背景与现状、未来回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多个问题。

  实际上,对于偿债指标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负债和资产结构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以动态、全面的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在拿到某个指标时,要清楚指标本身不可能揭示指标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分析的难点所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