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基金的失败

尽管在投机基金中有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和具有同等智力的人在运作资金,但由于他们是在做投机的勾当,因此,也难免遭到惨重失败。1998年秋,大型投机基金在俄罗斯的投资都遭

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证券业在与败洲市场的竞争中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对证券业的限制太多,从木世纪初开始,美国的证券公司通过操作股票价格,让巨型企业相互竞争,同时哄抬这些企业的产品价胳,摟取巨额垄断利润。

浅谈日本金融战败之后的“新经济观”

近年围绕日本经济的许多议论中,最为集中的莫过于 “金融大革命”问题,就是说从国际化、规范化的视点无休止地批判日本市场机制的倾向十分突出。尽管各家论点中多有正确的指责,但是基于上述出发点的认识,难免忽视其背后隐藏的“更大的问题”。

日元升值后美国产业为何仍不见行动

克尔古曼在“过程效应”理论的观点中,为说明贸易收支在美元贬值后仍无明显起色的原因,分析了日本企业和美国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但是我们惊异地发现美国的企业竟然不在他的分析对象之列。

股价居高之谜

日本的银行面对限制其资金流入美国的制动装置“国际清算银行规则”,仍打算利用高股价、高地价的优势轻轻松松迎接挑战。美国是否会有被日本“买断”的那一天,日本何以能用极低的成本筹集到大量的资金……

贸易顺差的本来面目

就是说,在日本这一超出自身实力的“转贷国家”中,扮演主角的不是人寿保险公司,而是银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伴随日本民间银行国际化潮流的快速的银行分支机构网的扩张,日本的银行显示岀了大量吸收美元存款的态势。

地价与竞争力

日本大都市圈的地价, 到80年代中期时上升到了稍稍高于名义GNP的水平。可是1985年以后,其增幅就发展到了稍迟于股价增幅的水平,1990年达到高峰,可见地价在这一时期内持续地突飞猛进。

股价暴跌的导火索

让我们再通过以下视点,从另一个侧面看一看1990年日本股市的狂泻。1989年,东京证券市场尚沉浸在“债权国行情”中时。日本银行于1989年5月改换了货币政策,可是日本的股票市场却视若无睹般地继续攀升。

协调降息(二)

利率差可以是资金流动的基本诱因,但1986年以后的利率差较1980年前后缩小了许多,无论美元处于何种水平,这种小幅度的利率差都会失去任何意义,这一点却是日本的投资家们于当时刚刚体会到的。

协调降息

严格维护与美国间的利率差的协调,忠实满足下调利率的“国际”要求的,莫过于日本。日本官方利率如同美国利率下调的影子,紧接着就降了下来。进入1987年以后,美国的利率下降到了2.5%的超低水平。

利率无成本论

纵观英国、美国的先例,核心的资本输出国同时还应该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中成为世界政治、军事的核心。在缺少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日本一味扩大对外资产,到底能否被国际社会接纳? 如果有人批评日本固守'利息无成本',我看是不幸而言中。

国际清算银行规则的幕后、由来

就在对日舆论压力日渐强劲的情况下,一种既需要继续依赖日本资金的流入,同时又希望控制日本的资金势头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在美国的决策中枢滋生。以银行为对象的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则便是由此诞生的措施之一。

庞大的汇率差损失

定值过高的美元给日本带来了巨额贸易收支的顺差,使得日本经常收支的顺差迅速膨胀,而一旦美元贬值,自然要致使日本蒙受巨额的汇率差损。

起步于日本的美元升值

根据学院式的理论,当日美两国间出现贸易不平衡,美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时,就应该贬低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并得出美国对日本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结果,最终使两国的贸易收支在新的汇率中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