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施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只有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才能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工作的目标。不同的审计项目,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可能各有差异,但其一般均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步骤:

  1、发出审计通知书

  所谓《审计通知书》,是告知被审计单位(部门)将要审计的内容、范围和目标等。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在《审计通知书》上注明要求被审计单位准备的相关文件、报表和其他资料,告知其他需配合事项等。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通知书》可能在审计准备阶段已拟好,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之前的一周左右,会先以电子邮件、内部公文等方式送达被审计单位(部门)主管。

  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即对被审计单位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确认其是否存在重大漏洞。如果内部控制制度确认可行,则需执行穿行测试,确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

  3、执行分析性复核

  执行分析性复核的目的是确认拟查核的各项数据是否异常,并根据分析性复核的结果确定重点查核方向。

  4、执行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等程序

  内审人员需要实际察看现场,与经办人、核准人等相关人员进行交谈、讨论和确认,通过实施观察、询问、监盘、函证和计算等程序来发现审计中的问题,同时获取多种审计证据,为形成审计结论提供依据。

  5、执元审核程序

  不同的审计项目,被查核企业能提供的文件、资料各不相同,针对不同项目,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也各有差异。

  关于办公费支出审计项目为例,在对办公费支出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内审人员需要审核的内容和关注的事项至少应包括:

  (1) 确认抽查到的各种办公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

  (2) 确认抽查到的办公费取得的凭证是否合法、规范。

  (3) 有无不应列入办公费的支出错误地归纳到办公费中的情况。

  (4) 超过子公司可支出额度的办公费,是否逐级呈报至集团公司审核后才予以支出。

  (5) 有无往年办公费推迟到本期入账的情况等。

  6、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审人员对取得的所有审计证据的记录、汇总、归类和评价等。

  审计工作底稿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检查审计工作质量的依据,是后续审计和下次再度审计时需要审阅的重要资料。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与分析性复核、审核、监盘、询问、计算等审计工作同步进行的,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就是生成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

  7、作出初步审计结论

  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了多种有效的审计程序后,内审人员就能作出对所审核的项目形成初步的审计结论。

  8、提出初步的审计建议

  内审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所以,针对内部审计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需要提出具体适当的审计意见,为了被审计单位能够达到完善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通过上面八个步骤,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