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吊销和注销都是公司结束运营的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包括法律责任、过程和后果等方面。

公司吊销和注销有什么区别

  一、定义区别

  公司吊销:指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或行政规定,被工商管理部门依法撤销营业执照,取消经营资格的一种行政处罚行为。

  公司注销:指公司自行决议解散,清算债权债务后,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终止公司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

  二、法律责任区别

  公司吊销的法律责任:公司被吊销后,其营业执照将被撤销,但公司法人主体资格仍然存在,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一切经营业务。同时,公司吊销会对法人代表、股东等产生一定的法律责任,如限制出境、信用受损等。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人代表在一定期限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公司注销的法律责任:公司注销后,法人主体资格终止,公司不得再开展任何经营业务。对于公司清算完毕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公司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分配。同时,对于公司注销前未完成的业务,相关法律责任应当由清算组承担。

  三、过程与后果区别

  公司吊销的过程与后果:吊销公司需要经过工商管理部门依法调查核实,认定公司存在违法行为后才能进行。吊销后,公司需要依法清算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如果没有及时清算和注销,公司将被工商管理部门列为异常经营企业,影响企业形象和信誉。此外,公司吊销会对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东等产生一定的信用影响。

  公司注销的过程与后果:公司注销需要由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决议,并在清算结束后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在注销过程中,公司应当按照《公司法》及相关规定对公司的资产、债务、员工权益等进行清算和处理。如果公司注销前存在违法行为,相关法律责任应当由清算组承担。注销后,公司的法人主体资格终止,无法再开展任何经营业务。同时,公司的营业执照、公章等证照和物品应当交回工商管理部门予以注销。

  四、两者对经营的影响

  公司吊销对经营的影响:公司被吊销后,虽然可以继续进行清算和注销程序,但是由于信用受损,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合作和信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此外,如果未及时进行清算和注销,还可能面临工商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风险。

  公司注销对经营的影响:公司注销后,法人主体资格终止,无法再开展任何经营业务。对于已经完成的业务,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结算和清理。同时,对于公司员工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安置和清偿。

  总结来说,公司吊销和注销都是公司结束运营的方式。公司吊销是工商管理部门依法撤销营业执照的一种行政处罚行为;而公司注销则是公司自行决议解散并进行清算的法律行为。这两者在法律责任、过程和后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公司结束运营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结束方式,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法合规的操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