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华尔街的富人?——美联储大萧条中的教训

  因此,解决金融挤兑最有效的方法是美联储向被挤兑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贷款,平息市场恐慌。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政策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人们十分困惑,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华尔街那群贪婪的富人?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包括雷曼兄弟和高盛在内的大批金融机构都无视各方警告,大量投资与房地产相关的高风险资产。在房地产价格飞涨时,一些公司甚至利用至近似欺诈的手段鼓励投资人下注房地产。随着房价飙升,这些金融机构都获得了丰厚的巨额回报。华尔街上很多员工每年都可以轻松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工资和奖金,金融机构高管的报酬更是高得难以置信。摩根士丹利的CEO约翰·麦克(John Mack)2006年总收入达4000万美元。同年高盛CEO罗伊德·布兰克芬(Lloyd C. Blankfein)的收入达5400万美元,创造了华尔街的新纪录。

  如果这些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的时候,通过投机手段各个赚得盆满钵满,那么在泡沫破裂时就应该承受相应的损失。美国当时的房地产泡沫能吹得那么大,和这些金融机构在背后推波助澜密切相关。事前金融机构不负责任地在市场上冒险投机,出现了问题却要纳税人出钱埋 单,这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很多公司和企业倒闭,失业率一路飙升到10%以上。在那么多企业和中低收入家庭都在遭受破产和失业煎熬的时候,美联储和财政部却使用上万亿的资金去拯救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真可谓“是可忍, 孰不可忍”。

  于是美国各地针对美联储、财政部、金融机构的抗议活动风起云涌,形成了著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当时达拉斯联储门口经常有游行示威的群众光顾。我在美国见识过几次类似的游行,我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绝大多数人在游行集会时都能保持冷静。我想主要原因是公众在游行时表达的不满会很快被国会等机构认真对待,所以只要通过游行引起重视就达到目的了,没必要通过过激行为来发泄不满。当然美国对在游行中趁机打砸抢的违法行为毫不留情。一旦有人违法就依法惩处,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是一个全球现象。美国、欧洲、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主要国家都经历了大规模经济衰退,无一幸免。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老百姓的艰辛生活。很多人在失去工作后流离失所,住在简易搭建的棚子里,依靠施舍度日。在欧洲,希特勒则利用经济大萧条造成的民众对现任政府的不满而成功上位,随后发动了“二战”。

  大萧条引发的经济和政治灾难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它也一直是困扰经济学家的一个难题。什么原因造成了大萧条?我们可以从大萧条中学到什么?如何避免大萧条的再次发 生?尽管仍有争论,但经济学家从大萧条中至少学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训。

  美联储减少货币发行量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利率上升,提高了居民消费和公司投资的成本。消费和投资下降引起公司倒闭和工人失业,加剧大家对于银行因为产生坏账而倒闭的担心。居民纷纷把手里的纸币兑换成黄金。这种对黄金的挤兑迫使美联储再次降低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拉高利率。

  挤兑黄金导致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情况不只局限于美国,同样发生在其他采用金本位的国家。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了金本位。在此之后,英国的通货紧缩结束,经济开始复苏。1933年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国放弃金本位,终止美元和黄金间的兑换。事实证明,越早放弃金本位的国家,经济复苏得越快。

  当然这种无限造币权的前提是低通胀,不然将损害美元作为一种法定货币的信誉。2008年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提供紧急贷款正是在履行这种最后贷款人的职责。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很多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贝尔斯坦、雷曼兄弟、美林等多家大型投资银行在2008年都相继出现破产和被兼并的情况。随之而来的金融恐慌造成很多融资市场资金枯竭,比如短期资金市场和商业票据等市场完全瘫痪。一场金融市场挤兑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崩溃,美联储除了通过现有的折扣窗口向银行提供紧急贷款外,还新增了好几个紧急贷款项目向其他市场和机构注入流动资金,比如短期资金市场、商业票据市场、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市场等。这些政策避免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崩溃,把美国经济从大萧条的边缘拉了回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