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许多经济资源能够在若干年里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例如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研究开发支出、广告支出等,那么如何在多个受益期内分摊这些资源的成本呢?是否在这些会计期间平摊这些成本?还是在发生此类经济业务时,按稳健性原则立即确认为当期的费用?

  (一)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寿命长达数年(例如个人计算机),甚至数十年(例如房屋建筑物)。毫无疑问,它们可以在这些期间帮助企业创造未来的经济利益。根据配比原则,将外购或自行构建的固定资产支出资本化为固定资产成本,并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逐步摊销为各期的折旧费用,这是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是,这些固定资产的成本如何与未来的经济利益进行匹配,也就是如何能够 合理地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摊销,却使我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最终的净残值不仅由其物理损耗所决定,而且由其技术进步所决定。管理当局对这两种情况的估计要依赖企业的经营战略,以及先前的使用、维护和转卖类似资产的经验。

  [案例分析:达美航空公司和新加坡航空公司不同的折旧政策]

  1998年,美国的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和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年报分别 显示:前者的飞机折旧年限为25年,飞机预计残值为5%,而后者的飞机折旧年限为10年,飞机预计残值为20%°不同的会计估计部分地反映了两家航空公司经 营战略的差异。达美航空公司的目标市场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低收入乘客,票价是 主要竞争手段,飞行舒适度、航班准时率居于次要地位。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目标市 场是对安全舒适、航班准时率比较敏感的中高收入乘客,票价是居于次要地位。因此,两家航空公司对它们的飞机遵循不同的运营策略。达美航空公司选择较长的飞机折旧年限,从而可以降低年折旧费用,但是要付出保养费用增加和不够高的航班及时到达率的代价。而新加坡航空公司定期更换老机型以保持相对新的机队。这样 就减少了因飞机保养问题而导致的飞行延误的风险,保证公司的航班有很高的及时到达率。两种不同的运营策略就会体现在两家公司的折旧政策选择之中。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两家公司管理当局的估计判断,比如达美航空公司是百分百由公众持有的上市公司,因而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相反地,新加坡航空公司主要股东 是新加坡政府,所面临的业绩压力相对较小。

  由上分析可见,由于计提折旧过程中折旧年限、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均存在较大 不确定性,因此,各会计期间的折旧费可能难以完全以资产在当期所带来的收益相匹配,而且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也可能扭曲各期的折旧费分布。

  (二)商誉和无形资产摊销

  由于商誉和无形资产所提供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这些项目的账面金额往往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商誉和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和潜力,同样,商誉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也存在较大争议,因为商誉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的减损。

  随着企业间并购活动的日益频繁,并购所产生的商誉摊销问题也愈发尖锐。当企业并购另外一家企业并使用购买法来核算兼并业务时,往往会因为购买价和被收购企业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而记录巨额商誉。商誉代表被收购企业未来赚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支付差价就表示收购企业对商誉价值的评估。商誉的来源可能包括品牌名称、研究开发、良好的客户源、优良的管理、训练有素的员工、专利以及其他能带来超额收益的资源。

  并购商誉和未来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如固定资产那么明显,而且为商誉支 付的价款可能仅仅是收购方在收购企业时多付的价款,而非代表收购方对商誉支付 的对价。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各国准则制定者所规定的商誉摊销政策也存在较大 差异。例如,在荷兰,商誉摊销并不冲减收益,而是在并购日冲减股东权益;日本 要求在5年期限内按直线法摊销商誉,而德国要求的摊销期限是4年;在英国,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不进行摊销,但要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美国原先要求按不超过 40年的期限摊销商誉,但是2002年FASB颁布的SFAS No. 12《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摊销,改为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无论采取何种摊销政策,均需要对对商誉的经济寿命或预期价值进行估计,而恰当的估计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有赖于收购方管理当局对目标企业商誉和无形 资产的进行正确定价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并购价差是由于定价错误而非商誉的存在;其次,有赖于收购方管理当局有能力整合被收购企业而不破坏所收购的商誉和 无形资产,例如优良的管理、现存的客户或关键员工;最后,有赖于合并后新企业 的战略以及战略执行能力,而这可能使被收购企业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增值,也可能毁掉其价值。

  [案例分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巨亏的症结①]

  正如在第五章里所讨论的,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AOL)宣布以换股的方式,通过向时代华纳公司的股东发行价值相当于1470亿美元的股票,扣除掉 时代华纳公司账面资产的公允价值后形成1100亿美元的商誉,加上原有的商誉,新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AOLTWInc.)商誉总额突破1300亿美元。这些天文数字般的商誉成了公司沉重的包袱。2001年末,摊销了67亿美元后,商誉的摊 余价值还剩下1274.24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商誉使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雪上加霜。2001年AOLTW公司亏损49.21亿美元。2002年,根据SFAS No.142的规定,AOLTW公司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分别在第一和第四季度计提了442亿美元和447 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总额高达989亿美元,使得2002年亏损总额达到创纪录的986.96亿美元。1999一2002年,AOLTW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的对比如下(前一数字是营业收入,后一数字是净利润,单位:亿美元):(312.07,29.75), (362.13, -43.7), (382.34, -49.21), (410.96, -986.96)。尽管AOLTW公司2002年和2001年的合并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48.52亿美元和20.21亿美元,但节节下降的净利润却使其颓势凸显

  在计提了989亿美元的商誉戒值准备后,AOLTW公司的商誉摊余价值还有 369.86亿美元,占资产总额的32%,商誉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高达70.32%,相当于有形资产的2.55倍。假如没有计提989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商誉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高达84.02% o

  AOLTW公司在2002年计提如此巨额商誉减值准备,有利用会计准则的变化进行巨额冲销的嫌疑。实际上AOLTW公司在其财务报告里坦承,根据SFAS No. 142 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并停止对商誉和没有明确使用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后,“折旧和摊销”费用每年减少70亿美元。通过2002年洗了个989亿美元的大澡后,AOLTW公司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为以后年度盈利腾出空间。2003年4月底,AOLTW宣布2003年实现盈利近4亿美元,与2002年第一季度的543亿美元亏损形成天壤之别。

  [案例分析:“奇圣胶囊”魔法①]

  通化金马1999—2002年的经营业绩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50419万元和24 191万元,与1999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77%和297% o然而,2001年通化金马的经营业绩却发生了“变脸”,销售收入锐减至10043万元,净利润跌至- 58412万元。2002年,通化金马“起死回生”,销售收 入增至16 099万元,实现了净利润1642万元。

  通化金马的经营业绩在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在2000年9月 该公司以31800万元向ZHC公司购买了“奇圣胶囊”的全部生产及经销权。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通化金马的经营业绩跌入了低谷,其主要原因一是“奇圣胶 囊”的销售收入锐减,且2000年销售的2.77亿元“奇圣胶囊”中有近一半发生了“退货”(实际上是2000年确认了虚假的销售),二是该公司在2001年末对“奇圣胶囊”的摊余价值28090万元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到了 2002年,通化金马成功 地“扭亏为盈”,实现了1642万元的净利润。扭亏的秘笈在于:2001年对“奇圣 胶囊”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使2002年“节省”了3180万元的无形资产摊销费。剔 除这一因素,通化金马2002年实际上亏损了1538万元。正是因为通过滥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通化金马避免了连续两年亏损,逃脱了被“特别处理”的命运。

  那么,“奇圣胶囊”到底价值几何?通化金马公司的年度报告显示,“奇圣胶囊”转让之前在张恒春公司的账面上的余额为1245万元,2000年6月通化金马和张恒春公司聘请一家知名评估事务所对“奇圣胶囊”的评估结果为44 300万元,评估增值高达3458%,2000年9月,通化金马与张恒春公司达成的转让价格为31800万元(相当于评估值的72%), 2000年和2001年这项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分 别为31 270万元和零。不到两年的时间,“奇圣胶囊”的价值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足见收益现值法的“魔力”之大,通化金马“善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更是 令人叹为观止!

  (三)研究开发支出

  研究开发的支出可能为公司在未来创造更多的价值。根据配比原则,研发支出 理论上应当在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带来的收入被确认的期间里费用化。但是,研究开发又是一项高度不确定的活动,人们往往难以预料某项研发活动能否成功,以及成 功后能否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增加。因此,出于稳健性的考虑,将研究开发支出在当期费用化也不无道理。在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的权衡下,目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 一般对研发支出釆取费用化或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

  费用化模式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与开发支出 的会计处理》,该公告指出,为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支出均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①其主要理由有三点:(1)从研发支出中获得的未来收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2)现在的研发支出与未来的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得到证实;(3)研发支出产生的收益无法得到客观计量。②因此,按照谨慎性原则,研发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种会计处理方法较为简单,既不考虑资本化金额,也不考虑摊销期,更不用考虑如何摊销。

  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的主要代表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该准则将研究与开发分别定义,同时指出,研究活动是一个初步性的分析和调査阶段,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很难确定,应将其支出费用化;开发活动是将技术或计划用于实践之中,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是比 较确定的,应将其资本化。

  我国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方法, 即将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予以费用化,等到研发成功后 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再依法将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在2006年颁布的新《无形资产》准则中,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修订: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本准则规定处理。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 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

  由上分析可见,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中无法反映出某些对企业很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比如宝丽来公司花费大量研发支出进行即时成像技术的开发,但这些支出全部被费用化了,其1991年报显示“专利权”价值仅为1美元。然而,在同一份年报的附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年的一起诉讼案中,宝丽来公司起诉柯达公司侵犯了其即时成像技术的专利权,最终柯达公司赔偿了9.245亿

  ① 在美国也存在一些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例外情况。比如从其他公司购买的已完成的研发项目,其使用特性在目前的研究开发项目之外,应当资本化,并在其有效年限内进行摊销。而对于购买的处于开发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如果也是如此,其购买支出应当资本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出售、出租以及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成本,一旦技术可行性得到确认,就应当予以资本化。

  ② 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FASB的观点。比如Sougiannis (1994)的研究指出,研发支出每増加1美元 就会导致七年中利润累计増加2美元,同时导致市场价值平均増加5美元。该研究证明了研发支出和未来收益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③ 这些条件包括:(I)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缪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 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就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財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傳该无形资产;(5)归 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美元。由该例可见,宝丽来公司的研发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些研发支出在发生当期就被费用化了,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无法判断出这些研发活动的真实价值。在高科技行业中,这种现象可能非常普遍,报表分析人员应当注意到研发能力可能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成功要素,并对其未来的业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案例分析:思科公司的并购魔术①]

  思科公司将并购作为増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并购目标是技术企业的情况下,我们经常在思科的损益表里看到购买的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支.出。例如,在其结束于每年7月31日的1997—1999年会计年度,思科公司分别在其损益表里报告了购买的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费用为5.08亿美元、5.94亿美元和4.71亿美元。而在同期,其自身内部的研完开发费用分别是7.02亿美元、10.26亿美元和15.94亿美元。

  在其1999年年报里,思科公司披露其购买进行中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政策为:通过使用高科技通信行业里常用的估价技术,思科公司来确定有多少金額分配到购买的研究开发项目。同时将这些支出费用化,因为公司在购买时并不知道它们的技术可行性和未来使用前景如何°

  思科公司依据什么主观判断确定有多少比例的并购价款划到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而不是其他包括商誉在内并购的资产?上述会计政策概略地反映了思科公司的判断依据。

  根据思科公司1999年年报的披露,1999年思科公司并购活动中并购价格和进行中研究开发支出的金额比较列示如下:

  我们很清楚地看出每一笔并购价款中研究开发支出的比例均占据主要部分,在1999会计年度,进行中研究开发支出占并购价款的比例平均为63%,而1997年和1998年更是达到令人惊讶的86%o

  在上述案例中,思科公司通过将并购价款大量分配于研发支出,避免确认巨额商誉,从而减少未来的商誉摊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洗大澡行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将类似于思科公司的做法戏称为“合并魔术” (Merger Magic) o

  (四)广告促销支出

  广告支出在财务报告上面临的挑战更甚于研究开发支出。目前,会计界对广告 支出的处理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广告费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 当期损益;第二种观点是将广告费作为无形资产,予以资本化;第三种观点是将广告费作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正像前面所讨论的可口可乐公司的例子,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公司可以在未来许多期间内获得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但是,由于产品定价、促销、竞争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等众多因素都 会对企业未来的收入造成显著影响,我们很难搞清楚当期广告支出和未来的业务收入之间存在怎样的明确关系,同时也无法明确广告的受益期的长短。在这种情况 下,根据稳健性原则,各国会计准则一般要求广告支出在发生当期予以费用化。在目前企业界日益重视广告宣传作用的情况下,广告支出在企业经营费用中的比例越 来越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当充分关注这些广告支出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特别是在进行前景分析的时候。

  [案例分析:Windows 95的广告宣传战①]

  1995年,微软花费2.2亿美元为Window 95的推出作广告宣传,这场广告活动对Windows 95的成功起的作用难以估计。由于微软在软件业里的统治地位,在 1995年8月24日Windows第一次广告宣传开始前,就引起公众的极大兴趣。根据 《华尔街日报》统计,1995年7月1日至8月24日(第一则广告播出日)期间,关于Window 95的报道包括:3 000个头条、6 852个故事、300万字介绍。Window 95 推出的第一周,微软发起一系列促销活动。在多伦多电视塔挂了一条600英尺长的 微软旗帜,在纽约帝国大厦点燃了象征微软标识的灯光,在伦敦免费赠送150份刊 登Window 95广告的《伦敦时报》。

  在上述案例中,2.2亿美元的广告宣传支出显然在Window 95的成功销售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通过提升微软公司的企业形象使得微软的其他产品销售也从中获益。但是,我们很难准确评估该广告活动带来的长期效果,因为除广告战略以外的许多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广告活动的效果,如公司自身的定价和促销决策;竞争对手对公司定价、促销和广告活动的反应;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产 品的生命周期;宏观经济环境等。考虑到量化上述因素的影响并明确广告支出与未来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很困难,将这些广告支出作为当期的期间费用或许是合理的,但合格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些广告费用的受益期并不仅仅在当期。

  [案例分析:厦新电子广告支出引发的争议]

  厦新电子是最早在我国证券市场和学术界引发关于广告支出是予以资本化还是 费用化争议的上市公司。1998年中期财务报告显示,厦新电子1998年1—6月实现 的净利润为7 870万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了 258%。然而,伴随着净利润大幅增 长的是长期待摊费用中广告支出的“突飞猛进"。

  多投资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感余管理,违反会计规定。但厦新电子的管理层和少数投资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符合“配比原则”,因为该公司在中央电视台上所做的广告,不仅使当年的促销活动受益,也使以后年度受益。

  厦新电子将巨额广告支出资本化,并分3年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显然违反了会计规定。尽管以配比原则进行辩护在理论上似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广告支出到底能使该公司的销售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受益、在多少个会计年度受益充满着不确定性,因为广告支出与销售收入的因果关系难以判断和量化。鉴此,国内外的会计惯例要求企业将广告支出作为发生当年的费用。

  或许是意识到了将如此巨额的广告费挂在长期待摊科目上并不合规,厦新电子同年8月27日发表公告称:“公司决定……修订与控股公司——厦新电子有限公司 签订的《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规定自1998年7月1日起,由“厦新”、 “Amoisonic”等商标拥有者厦新电子有限公司承担有关商标广告宣传费用,本公司只负责产品销售的广告費用并计入当前费用;自1998年7月1日起,公司与中央 电视台所签订的广告合同转由厦新电子有限公司负责履行”。通过一纸公告,厦 电子将广告费推给母公司,至于母公司怎么摊销处理这笔广告费,厦新电子就不必操心了。

  值得注意的是,厦新电子通过将广告费剥离到其母公司账上来支撑其盈利的作法正是我们在第二章提出的、并在多处指出和反对“剥离和模拟”方法。这一方法背离了会计主体假设和配比原则。厦新电子的收入,是其全体员工努力的成果,包括广告费在内的全部费用是为此付出的努力,两者比较后的净结果是全体员工努力的净成果。如果什么都可以剥离,为什么不把厦新电子的所有费用都剥离?那样, 厦新电子要体现优良业绩岂不是更容易,但这样的业绩有什么意义呢? “剥离和模拟”危害甚大!

  (五)财务报表分析中值得深究的问题

  由上分析可见,对于那些能够在多个期间产生经济利益的支出项目,存在着诸如应予当期费用化还是资本化、资本化后如何摊销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时候需要依靠管理当局的判断(如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有时候由会计准则统一规定 (如广告支出的费用化)。无论何种情况,对这些支岀的会计处理并不总是能够反映 其经济实质,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当根据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以区

  ①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扩大其产品或劳务的影响而在各种媒体上作广吿宣传所发生的广告费,应于相关广告见诸媒体时,作为期间资用,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不得预提和待捧。如果有确渚证据表明企业实际支付的广告费,其相对应的有关广吿服务将在未来几个会计年度内获得,则本期实际支付的广吿费应作为預付账款,在接受广告服务的各会计年度内,按照双方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各期接受 广告服务的比例分期汁入损益。

  分能从这些支出中得到多期收益的公司和那些不能从中得到多期收益的公司。下面的问题有助于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做出恰当的判断:

  1. 对于能够在多个期间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耗费,管理当局在分摊成 本和费用时做了哪些假设?这些假设与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否吻合?这些假设与行业 惯例是否保持一致?若存在重大差异,有哪些因素可以解释?

  2. 企业是否改变折旧和摊销政策?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利润操纵嫌疑?

  3. 是否有证据(如出售或处置资产经常获得巨额利得、不断注销资产或计提巨额减值准备)表明企业在过去系统地高估或低估经营性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4. 当期支出予以资本化的项目,可望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否可靠计量?是否因利润压力不惜代价进行企业并购(如巨额商誉)?

  5. 如果会计准则要求将无形资产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如R&D、广告等),这些支出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损益有何影响?


相关阅读